→以往各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2期       2005年第4期                        2005年6月编印

          

本期要目:

 

    吉林大学:教授不是“铁饭碗”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45岁不读博被罚

    “洋思现象”解读专题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高职院校工作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体会和启示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国际比较

    与评估专家“亲密接触”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经 

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

改革试点启动新看点

■文/ 陈峥嵘

  20055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预示着第二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即将启动。《通知》要求保荐机构根据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的改革意向,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着手准备向中国证监会推荐第二批试点公司的相关材料。目前首批四家上市公司试点正在推进。证监会拟进行第二批改革试点,目的在增强试点公司的代表性和改革方案的适应性,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和扩大改革试点的导向和示范效应;为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积累经验。

  为了保障第二批试点规范有序地推进,《通知》强调,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第二批试点公司:因涉嫌违法违规正在被中国证监会立案稽查的;公司股票涉嫌内幕交易或市场操纵的;公司股票交易存在其他异常情况的。

  《通知》要求,试点上市公司应当自公告进行试点之日起至董事会召开前安排充分时间,通过投资者恳谈会、媒体说明会、网上路演、走访机构投资者、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组织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同时对外公布热线电话、传真及电子信箱,广泛征集流通股股东的意见,使改革方案的制定具有广泛的股东基础。《通知》增加了试点公司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内容,要求试点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应当披露改革对公司治理与未来发展的影响、公司控股股东的关联人在公司董事会公告改革试点的前一日持有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情况,以及前六个月内买卖公司流通股股份的情况。

  此外,《通知》还要求,试点上市公司应当聘请内控完善、运作规范、保荐代表人不少于三人的保荐机构保荐,保荐机构与其保荐的试点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得存在影响其公正履行保荐职责的关联关系,并且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失职、背信和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首批四家公司的改革试点,明确了以支付对价方式实现暂不流通股份可流通的基本途径,与改革相关的市场预期正在逐步调整。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并不是简单地复制首批公司的模式,而是中国证监会在广泛听取市场意见的基础上,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有效的完善。市场针对首批试点推进过程中所反映的合理化意见,监管层已经明确表示要在进一步推进试点过程中加以解决。

  第二批试点工作的一大看点是对股权分置改革中支付对价形成机制的完善。支付对价涉及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各自的切身利益,既是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市场十分关注的焦点,也是两类股东市场化协商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由于非流通股股东取得流通权会影响公司流通股的定价环境,以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来平衡两类股东之间的利益,是试点公司进行的有益尝试。监管层对此予以了肯定,并指出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对价支付是改革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讨论改革方案,两类股东的平等协商会具有更加共同的利益基础,有利于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公司治理状况,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减少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成本。二是按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总体改革思路,制定包括对价支付在内的上市公司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具体方案属于市场自主决策的范畴,证监会只能在相关规则上保证决策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不宜对此做出强制性规定。证监会要做的是建立一种机制,使公众投资者拥有知情权和否决权,使大股东兼顾双方利益。

  针对市场提出的首批试点公司规模过小、代表性不强、改革方案较为雷同、推广适用性不够的问题,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原则上所有上市公司都具备成为试点公司的基础条件,鼓励在改革实践中进行多种方案模式的创新。首先,与首批试点公司相比,第二批试点公司的条件较为宽松,预示着第二批试点公司的家数会增多。其次,第二批试点公司的选择将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监管层在公司规模、行业分布、股权结构、经营状况等公司基本条件方面不作出限制性规定。可以预计,大中型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将被纳入第二批试点公司之列。再次,第二批试点公司的改革方案将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监管层鼓励试点公司在改革实践中进行多种方案模式的创新,只要试点公司和保荐机构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维护市场稳定,并且能够得到证交所和登记结算公司业务规则和技术系统的支持,都可以付诸于改革实践。比如,缩股、权证等创新的改革方案将有可能被第二批试点公司所采用。

  当前应当抓紧完善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恢复流通股股东对大股东守法、诚信的信心,缓解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为市场化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应当落实保持市场稳定发展的相关措施,增强市场对股权分置改革的适应力。比如,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控制股票发行和再融资;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等。

 200566日《文汇报》)

 

中国创造:

中关村的强国梦想

■文/ 崔军强   黄威

    中关村人将“MADE IN CHINA”改作“MADE  BY  CHINA”,以此铭志。一个单词替换的背后,折射出中关村价值取向的巨变——用“中国创造”升级“中国制造”!

  作为全球最大的影碟播放设备制造基地,中国每出口一台DVD需要交给外国人18美元专利费,除去成本,只能赚1美元。一台标价79美元的MP3播放机,属于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中关村人由此坚信,缺乏原创技术支撑,“一美元利润”的“中国制造”没有前途。在中关村对未来的描绘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被视为一座必须跨越的“独木桥”。

原创技术:

从“国内领先”到“世界一流”

  20053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星微电子公司开发的“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第9次荣获这一最高奖项。“有脑无芯”,曾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剧痛,巨额产值难掩利润微薄的尴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芯片,以近400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的份额。

  “离开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中国制造’只是一句空谈。”36岁的中星微公司董事长邓中翰深有体会地说。在与跨国公司争夺原创技术的竞争中星光”并不是孤军奋战,“方舟”,“龙芯”,“万通”,一款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相继问世。现在,中关村企业已经具备从0.13微米到0.25微米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在某些领域甚至开始扮演领跑者角色。2004年,全球最大的网络计算机厂商美国慧智公司宣布使用“方舟”芯片时曾如此评价:我们被中国芯片的优异性能征服了。

  “中国芯”只是中关村打造世界一流技术的缩影。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下一代互联网路由器,超导电缆,一项又一项“世界第一”诞生在中关村。中关村人参与研制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以上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科技部的一份预测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在8个核心技术领域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中关村拥有其中7项技术的强大研发实力。中关村承担着四分之一的国家“863项目”和三分之一的“973项目”。2004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上万家企业用于研发的总投入达到290亿元,其中八成资金为企业自掏腰包,企业的创新欲望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

  大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被国际电联确定为三大国际标准之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制订的最有影响的国际标准。在大唐公司身后,中关村又涌现出天元网络、阜国数字等一批“标准派”高新技术企业。到2004年底,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拥有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98项。从联想、方正到中星微,中关村企业相继在国家科技进步最高领奖台上亮相,自主创新的接力棒一直没有停止传递。

创业者:脱离创新,今天的一流

会沦为明天的末流

  从“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到新锐派代表邓中翰,中关村的创业者不断演绎着一个个敢为天下人先的创业故事。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这句格言,道出了中关村人勇于创新的心声。像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爱国者”品牌的创立者冯军刚到中关村闯荡时钱袋空空,但大脑里装满了创意。他从组装、销售电脑机箱起步,曾被戏称为“冯五块”,意思是只要能赚5元利润就放手一搏。十年后,冯军创造的“爱国者”移动存储盘已能与任何一个国际品牌较量,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冯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用民族品牌打造中国的“三星”。他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支撑,这只能是镜花水月。

  1999年,国内互联网行业方兴未艾,中断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业的周云帆回国和伙伴一起创建了“中国人”网,搭建起国内最大的校友交流平台,被称为“点石成金”之举。在“中国人”网被搜狐收购后,周云帆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立空中网公司投身手机增值业务这个当时还不被看好的领域,仅过两年公司便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当时他还不满30岁。

  在中关村成千上万创业者眼里,“一美元利润”的“中国制造”早已失去了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强国梦想。北京博奥公司总裁程京坚持走技术创业之路,几年后这种理念终于得到回报。凭借过硬的技术积累,博奥公司研发出一款可以快速检验出16种违禁药物的生物芯片,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药检技术。

  被誉为“美国风险投资之父”的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卢卡斯经常自驾飞机光临北京,中关村是他最心仪之地。一次偶然机会,卢卡斯遇到了在中关村创业的刘昊原,后者地道的英语以及有关计算机数据无线加密传输技术的见解,令他久久难忘。在会见北京市的领导时,卢卡斯深有感触地表示,从中关村创业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25年前在“硅谷”创办甲骨文公司的影子。他说:“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让他成为我的公司职员,退一步可以成为我的合作伙伴,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他成为竞争对手。”“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中关村的企业文化简洁却寓有深意。邓中翰对他的创业团队说得最多的是:“公司不创新,今天一流,明天就会沦为末流。”

国际化:从“胸怀世界”

到“走向世界

  在中关村的发展战略中,国际化被看作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参照。用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企业家,打造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关村的新梦想。中关村第一品牌“联想”的国际化经营运作方式至今令人津津乐道。2004年初,联想集团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这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去年128日,联想集团又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业务。此次收购事件,被看作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在许多人心目中,比尔·盖茨、戴尔等巨头功成名就的纳斯达克意味着财富与机遇。中关村8家企业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占中国内地企业总数的一半。

  此外,中关村还有18家企业在香港上市。据透露,一些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目前已锁定了一批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正在为其上市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美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IDG干脆直接投资中关村孵化园里的公司。

  中关村的国际化还反映在跨国公司的入驻和对园区企业的收购上。目前,IBM、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40家研发机构,并且大规模实施员工本土化战略。更引人注目的是,由留美博士胡晖等3人在中关村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一家美国公司以18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这相当于海纳维盛身价两年内增值120倍。国内最大的独立软件公司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认为,以体制创新和产业化为特点的两次创业,使中关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要跻身“世界一流”,必须进行以国际化为特点的第三次创业。他说,中关村每一个有抱负的企业都应该确立国际化的目标,只有如此,中关村的创造力才能真正释放出来。

2005614日《北京日报》)

 

      文化教育

1+1>2的合并

写在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5周年之际

■文/ 郭俊玲 蔡闯

  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曾经是一所高校。2000年,它们再度合并。

  合并之前,两校已经分别在教育部、卫生部的领导下经过了50个春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结构性特征。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分析道:“新组建的北京大学必需积极稳妥地推进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要求创新。”合并后的北大实行统一的领导决策、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干部任命、统一的资源配置和财务预算的口径。同时,考虑到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日常运行中,给予医学部一定的自主权。

  事实上,在合并之前的1994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就同北医的相关专业开始联合办学试验的合作。次年,北大与北医就在不改变原有投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教师互聘,学生相互选课,联合试办长学制的医学班,共建一批学科群,联合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图书资料共享……

  合并后的2002年,北京大学医学长学制班首次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八年制的学生先在校本部完成2年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基础教育,包括生物、化学、数学等理科基础训练以及公共英语课后,在医学部本部进行为期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然后在临床医学院即附属医院进行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将长学制的教学计划完全纳入大学整体的教学轨道。另一方面,北大本部哲学系、心理系、法学院专门为医学部学生开设了《法学概论》、《伦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等通选课,并与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开设适合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医学创新与发展概论》,医学部至今已有4402人次选修了包括以上课程在内的北大的通选课。医学长学制班学生至今已招收了三届901人,在各省很受考生欢迎,考生入学分数逐年提高。此外,医学部的老师也通过通选课的平台向全校同学普及医药卫生及医学史的基础知识,医学部钮文异、张大庆等老师也为全校同学开设了《医学发展概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医学史:西方医学传统》等课程。信息、经济学院等来自学校许多其他院系的同学都选修了这些课程,获益良多。

  2004年,北京大学第一批“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志着北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期毕业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班”以数、理、化知识为基础,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法运用到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是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据有关专家预计,若干年内,集生物学与计算机学二者之优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将成为国际国内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

  这一培养模式正是北大医学发展规划的重要体现,学校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开设交叉学科课程,鼓励导师招收不同学科的研究生,互听课程、互选课题,在培养跨学科新型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原创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五年来,北大整合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人才优势,依托校内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理论计算生物学中心、非线性科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等,组织跨学科科研和教学力量,在国内率先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生培养。通过合并,北大和北医都得到了延伸。校本部的优势学科(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的有关学科)与医学部的强势学科交融,具有国内领先的综合学科优势,为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北京大学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和医学部相互合作,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方向涉及生物芯片、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诊断与手术、生物力学、生物医用材料、基因序列识别、药物控释和输送技术等领域。北京大学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跨学科的发展战略很快在科研领域实现突破:例如,根据目前国际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动态,200012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药学等学科与校本部理科、应用学科、文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科学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促进整个生物医学领域从分子尺度到人类器官尺度的新发明、新发现与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和宗旨就是支持前沿和创新的项目。学校通过跨学科研究中心集中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促进生物医学领域重大基本问题取得突破。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组织项目的目标分两个层次,一类是目标明确的应用研究,即应用理科、工程学科或社会科学的知识或技术,解决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创新性,力争创立国内外没有的、先进的诊断或治疗技术。另一类是更深一层次的项目,即力争在重大理论或基本技术方面取得原始创新性的、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单分子生物学与纳米生物医学的研究,仿生学研究等。中心利用学校985建设经费,共启动了21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有力促进校本部和医学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探索出不同学科联合进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大部分启动项目进展顺利,合作学科之间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形成学科新的生长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一跨学科研究教育模式的总体指导下,五年来,从开始简单的物理变化,到现在有机融合的化学变化,新的北京大学正在逐渐加大112的这个计算式的效益结果。

2005615日《光明日报》)

 

吉林大学:

教授不是“铁饭碗”

■文/ 马扬

  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低聘、未聘、缓聘、解聘了186名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包括12名博士生导师;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今年初以来,吉林大学推行的改革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围绕教授“下岗”的议论风生水起。

打破职称能上不能下的“习惯”

  一些学生戏称教授被低聘、解聘是“下岗”。在吉大校园网站上,学生们议论最多的是“教授也不好混了”。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认为,改革最震撼人心的是学校真正打破了职称终身制,一大批不符合标准的教授和副教授真的被低聘或解聘了,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事情。

  2004年底,吉林大学出台了《2004年定编设岗及聘任工作实施方案》。同以往职称评定的标准有很大不同,这个聘任方案打破了各级教师职称只能上不能下的“习惯”,规定凡是在科研或教学上达不到标准,不能认真履行本岗位职责的教师,一律按能达到的相应标准低聘;对于长期脱岗以及不履行本岗位职责的教师,不聘、缓聘或解聘。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实行越级聘任。

  今年1月,改革正式启动,对全校4187名教师实行了聘任。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为教授、副教授;未聘、缓聘、解聘了272名教师,其中教授或副教授186名,占原有高级职称人数近1/10。近日,学校下发文件,决定在改革中被低聘的博士生导师于2006年停止招收博士生。据悉,停止部分被低聘的教授和副教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文件也即将于近日出台。

靠吃老本混日子行不通了

  今年30岁的吴金辉原是物理学院的一名讲师,此次他被越级聘任到了教授岗位,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之一。谈到这次改革,吴金辉用“没想到”来形容,并称改革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他和同事中显现。他说,从明年起将可以带研究生了,危机感也增强了,“改革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大家意识到不思进取,靠吃老本混日子是行不通的。”

  改革方案实施近半年来,校园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教师谈论业余时间在外兼职的人少了,大家一起探讨业务的氛围浓了。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举例说:“往年全校每年向国家申报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在100项左右,改革后,全校2005年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达到了179项。这说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上来了。”

  对那些当了多年教授或副教授、如今却要以讲师或助教的身份面对学生的教师来说,改革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一些被低聘教师对记者说,他们在乎的不是少收入了几个钱,而是丢了名誉。多数被低聘的教授和副教授从中看到的则是自己的差距。他们给自己规定了两年左右的期限,希望通过努力,争取两年后回到原来的职称。有的在忙着跑课题,有的在忙着写论文。

  调查显示,全校90%以上的教师对改革表示认同,改革还在校外产生了辐射效应。长春大学的一些教师说,吉大改革给高校教师发出了预警信号,作为省属高等院校老师,他们也开始有了危机感。

  谈到这次改革的最终目的,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说,就是力图通过进一步规范编制管理、强化岗位设置、完善聘任机制,打破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职称终身制,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初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对校方拟定的应聘标准,也有老师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学校在聘任中科研有硬指标,教学却是软指标,有可能导致教师把工作重心由教学转向科研,不利于教学。对此,校方承认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王胜今说:“改革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的证明。”

  (200563日《人民日报》)

 

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45岁不读博被罚

  据南方日报报道,名师已成为高校新一轮竞争点,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华南师范大学日前出“狠招”,大力打造教学名师,明文规定:45岁以下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在指定时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将给予惩罚。

  在省级教学名师的培养方式上,华南师大除了给予受资助教师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和提供优先进修教育外,还提出根据受资助对象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业绩情况,学校可聘为特岗教授。同时,该校还将采取硬性措施提高教师队伍博士学历学位的比例,其中就有对于45岁以下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在指定时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将来有可能在聘任中受到限制。

  在省级名师考核办法上,华南师大还将对资助对象实行跟踪考核。此外,获得省级以上教改成果奖、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性专业竞赛奖以及是否建设有个人网站,主讲的课程至少有一门为网络课程,个人主讲的课程在个人网站上有专题学习资源,点击率的高低等也成为考核条件。

2005612日《中国教育报》)

 

“洋思现象”解读专题

编者按:洋思中学是江苏泰兴天星镇一所乡村初中,在短短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创造了神奇的质量、发展、效益。510日以来,《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栏目陆续刊登了《“洋思现象”解读》,全面介绍了洋思经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干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管理思想等都值得我们深思、探讨和借鉴。本刊分二期陆续刊载《“洋思现象”解读》之ABCD四篇文章。

“洋思现象”解读之A篇:

办学:为了谁?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

   【洋思叙事】

之一: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源于他的当家人——校长蔡林森。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就近在老家的小学里读书,成绩都不太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初中的学生之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书。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使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他们都一跃成为优秀生,越学成绩越好。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现在,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学生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教育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

之二:“差生”也是“宝”

每年暑期未到,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就早早地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招生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总是静悄悄地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收”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人多调皮,成绩多差,学校都一律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就是真的这样实实在在做了。他们难道不知道生源对于学校的重要?蔡林森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心里很不舒服。蔡林森却笑着说:大家不要“作气”,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来,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气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这些学生家长很激动:“来了就不想回去!”面对家长一双双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班子紧急磋商后决定:全部收下。

家长心中有杆秤。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邻市来洋思中学读书的孩子1998年只有1个,2000年就增加到100多个;2001年,来了近400个。如今,除了台湾地区以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有学生在洋思求学,洋思中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初中”。

之三:“三清”运动

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末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之四:从“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游戏机、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恶习全改掉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的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之五: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在蔡林森的心目中,家长永远都是学校的上帝。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评判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不是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而是学生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蔡林森是这样说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年级组向家长作出承诺,汇报践诺情况和今后打算,请家长监督。学校设了6个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提出批评改进意见。每个月,学校都要发一份问卷调查给每位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师、对教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填好的问卷不交给班主任,学生回校时交到门卫处,而大量的统计工作都由学校领导亲自完成。

到洋思上初一的学生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他们在洋思学习、生活得怎么样,是家长时刻牵挂的,洋思中学坚持“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不仅抓学生的学习,而且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微处关怀学生。在走访中,我们听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比如今年进校的一位外地学生,初来时因为担心被蚊咬,在厕所里大便拉不出,班主任马老师便一连几次陪他上厕所,为他扇蚊子,直到他习惯。家长得知后万分感动。此外,为了让学生冬天吃上热饭菜,学校定做了几百只泡沫蛋糕盒盖,将每个餐桌上的饭菜罩住;为了安全和减少噪音,将教室里的吊扇全部改装成小型的摇头壁扇;生活指导老师每次先将冷水放掉,再安排学生进去洗澡。

这些小事处处体现了洋思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而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和信任。

2005511日《中国教育报》)

 

“洋思现象”解读之B篇:

课堂:怎样教?

——解读洋思人的教学理念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洋思叙事】

之一: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采访中,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

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还是看看洋思初二数学老师的备课笔记吧——

教学内容: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

学习重点:把含有分母的方程转化为含括号的方程(即去分母)

学生思考(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不是公倍数行不行,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②没有分母的项要不要乘最小公倍数?

③为什么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

备这一课的老师对我们说:为了让学生的自学更有效,他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缩小“包围圈”,把学生的自学注意力集中到“去分母”这个关键点上。因为学生已经对“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相关旧知有了充分的理解,于是他要求学生自学例题时着重看“去分母”的那一步,在解决类似习题时也只要做到“去分母”的那一步。这么做,学生对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就很明确,注意力也就很集中。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的老师们就是这样,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之二: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讲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之三:“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这是一堂化学课——“化合价”,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出示检测题:标出氯化钾、氯化镁、铁、氢氧化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四个学生板演,教师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几分钟过去了,教师鼓励学生:“看看板演的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有的话请上来更正,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课堂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着上去改正错误。对铁的化合价到底是多少产生了3种不同的意见,+2,+30。教师在评到这道题时,让他们分别说出理由,写“0”价的学生回答:“我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对,因为铁不是化合物而是单质,而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教师进行表扬。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不费一字一句,不会的学生理解了,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初一(9)班的张春霞家里比较贫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老师让班长、数学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坐在她的周围,一起负责“补差”。刚开始学英语单词时,由于学习不得法,她老是记不住,负责英语补差的学习委员利用点滴时间帮助她过关,还组织全班同学每人教会她一个单词。另外,班级成立助困组,每两个星期到她家去一次,看望安慰她的家人。她被深深感动了,各方面的表现都好了很多。冯璇是初三(1)班的插班生,刚进来的时候物理只有三十几分。教师帮他找了物理成绩较好的黄磊作他的“师傅”,“承包”他的学习。黄磊立即制定了“扶贫”计划,先让冯璇对学习产生兴趣,然后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去帮助他。一堂课下来,黄磊会随时抽查课上的内容。一天下来,他们又会在一起回忆当天所学。天天如此,一段时间下来,冯璇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者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之四: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自己去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是一堂物理课:“什么是力”。唐月华老师为每桌配备了一组实验器材,有弹簧、木块、弹子、塑料尺、勾码、磁铁、大头针等,在引入环节,唐老师说:“下面我们来做一次竞赛,请大家充分利用桌上的器材,做有力存在的实验,比谁做得多,两分钟后汇报。”紧接着的竞赛环节中,学生们紧张地思考,尽量每件器材都试一试,思考怎样如何对其用力,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力的存在、什么是力,而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这是一堂化学课。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课堂上讨论声顿起: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O4”。教师因势利导:“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学——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的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之五: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生们说,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是啊,通过紧张地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了学习问题,养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他们能不快乐吗?!这是“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带来效率”呀!蔡林森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2005513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与高职院校工作

■文/ 丁青兰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论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奠基者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他们因“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做出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①阿克洛夫首先注意到市场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他以某个二手汽车市场为例指出:卖方知道每辆车的真实质量和价值;但买方只知道旧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价格付款。于是,那些质量较差的车首先成交,而好的车终因卖不出去而退出市场;即由于信息缺乏,买方的“逆向选择”造成“坏车驱逐好车”,导致市场质量恶化甚至市场瘫痪。②斯宾塞指出,许多情况下,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会做出“信息显示”,即向对方传递相关信息。例如,市场上商家做广告,这对减少信息不对称当然有好处,但一则增加了商品成本,再则不法者可能显示虚假信号欺骗交易方,最终损害市场。③斯蒂格利茨指出,如果由缺乏信息一方主动去获取信息,则困难更大、成本更高。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最佳办法是市场中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发布信息,例如,证券市场上市证券公司发布信息,而政府则监督控制中介机构以预防和消除因“不道德行为”造成的虚假信号。

    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问世后在学术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认为从哲学观点看,它是对信息论的深化。“信息不对称”理论已被许多经济学者用来分析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商品交易、劳动力雇佣、资金借贷、证券流通、技术转让、土地寻租,等等;并已被迁移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管理领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信息不对称”理论当然可用于教育领域。

    二、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1.学校与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关系是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从现实情况看,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能对学校作出正确及时的政策指导与规定,但是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基层学校对政策的领会、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却不易为管理者知晓,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其带来的危害是本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支持贯彻执行政策较好的学校,如在经费拨给、招生或专业设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但因信息缺乏,结果常常是支持那些平时交往较多的学校,如俗语所说“爱哭的孩子多吃奶”。这将导致学校把工作重点转向“建立感情”,形成“逆向选择”。

    解决的办法:一要求学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自我评估,自评合格后主动申请有关机构认证;二政府指导建立教育评估机构(非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专职教育评估工作,接受学校申请进行评估,对合格者发证,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建立监督机构,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对学校教育、教学、招生、就业、财务、人事等诸多方面进行执法检查和监督。

    2.学校招生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现在,学校的招生工作方式已是市场运作,学校是“供应方”,生源是“需求方”,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相比,在考生及家长中的认同度较低,这因为高职的特点与优点尚未被社会足够了解,而高职生的学费标准又高于其他类别的大学生;二是即使考生愿报考高职校,由于对各所高职校的情况了解不具体,不知道该报考哪所,结果常是报考收费相对较低或是助学金较高的院校;三是少数高职院校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为扩张需要,不惜冒“道德风险”,向社会发布虚假招生信息,误导考生和家长选择广告效应好的学校。

    生源的这种“逆向选择”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用于生源市场中作“信号显示”,各院校大搞“形象建设”竞赛。这种做法的后果使得学校对教学设备、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人财物力投入受到严重影响。

    解决的办法:一加强对高职教育的正面宣传,尤其是对中学毕业生进行宣传教育,现在教育行政部门正在重视这一问题;二充分发挥社会上教育评估专职机构的作用,对各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或各系)作出适当评价,在生源市场上发布权威性信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则对此作监督;三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发布各校招生信息,禁止虚假信息流入生源市场。

    3.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学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已表明就业工作进入市场化运作。学校是“供应方”,社会用人单位是“需求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不了解,盲目追求高学历,因而不愿接受高职毕业生的求职,或是在接受过程中多方挑剔。已有许多人指出,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人员时,多半是先考虑本科生或研究生。甚至在生产第一线上,本应由高职毕业生上岗的岗位,也要招聘本科生,其结果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资源,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不仅压低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表现为因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漠视,使高职院校难于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合作。按政策要求,高职教育要走“产学结合”之路,要针对社会的具体需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很愿意贯彻执行政策要求,但也必须有社会企事业方的真诚合作,否则将因信息缺乏而徒劳无功。

    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使社会理解高职教育;二是不仅要求学校更加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系,还应通过政策手段甚至法律手段来调动企事业单位关注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4.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直接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形式上看,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作为信息较多的一方将预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但信息传递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受阻。例如,一位新教师虽掌握较多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讲得过深、过繁,学生听不懂,教学失败。

    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就更多。例如细分专业方向时,学校掌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条件,但并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水平,学校很难最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如,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定,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时,某个教师可能因要求太严而不被部分学生接受,相反,对学生宽松的教师反而易受欢迎。如果仅凭学生评价来判定教师的工作质量,可能导致好教师不愿再严、差教师更加松散,使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受损。

    为加强信息交流,应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作出“信号显示”,给教师和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而且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听取师生意见并及时解决。

    5.学校领导与教师间的信息不对称

    校领导作为管理者,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整体现状、社会环境、发展规划;教师作为被管理方,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更多地掌握教学与科研的具体运作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有很大的困难。例如,校领导可以观察到教师上课的数量,却很难确定教师是否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现在,人才市场的建立,使教师成为市场中的主体。教师个人的工作目标不一定与学校的目标一致。若是分歧较大,使教师队伍水平符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就更加困难。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制度化管理,对教师的聘用、教学、奖惩、晋级要形成规范。但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教师工作是极具个性化、弹性化的工作。任何制度都只能粗线条地规范教师行为,却不能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追求上进。教师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意识中最起作用的是价值观,价值观与具体的信息结合,就会产生具体的趋利避害的行为。所以必须给教师及时传递足够的信息,包括形势的变化、学校的发展规划、校领导的决心、学生的期望、工作的报酬、成功后的奖励,等等,使教师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相一致。

    参照“信息不对称”理论,应当由有一定权威的中介组织来实现校领导与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校教育工会理当承担这项工作。教育工会的民主管理职能中,有一项就是维护教师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也就是实现校领导与教师间的信息交流。

    三、几点建议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ISO9000标准,要求各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才可能有真实可靠的信息,成为信息传递的基础。

    2.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包括三个方面:一学校应定期、及时地按ISO9000标准进行自行评估,整理出信息;二学校定期、及时地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报告相关信息;三校教育工会及时在校领导、教职工及学生间做好信息沟通。

    3.建立社会中介机构

    政府指导建立专职教育评估机构,专门从事教育评估认证,并公布评估结果。作为起步,政府可以从高等学校中抽出一部分力量,指导他们试办独立机构,并支持其发展壮大。同时,政府也监控他们的工作。

    4.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网

    由政府计划部门牵头,建立起本地区的社会用人单位与高等学校间的人力资源信息网,以日常交流及专题研讨等形式,探讨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合理使用问题,促进用人单位与高等学校间的密切联系及相互支持。

    5.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宣传

    不仅是学校要加强宣传高职教育,政府机构及相关单位也应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使社会各界广泛认识高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在招生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知名度、信誉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期)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开门、开发、开放”办学加强农业教育

■文/ 潘光

  解决“三农”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三农”现代化,核心是加强农业教育。据调查,在我国农村,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是普遍状况,而要改变这个状况,农业院校在完成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这个长远任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把扭转“三农”的现实状况放在重要位置。

  怎样发挥教育的资源作用,在育人的同时创造社会财富;怎样把“三农”的长远发展和现时利益结合起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应该是检验农业职业教育是否有效服务“三农”的重要标准。

  在服务首都郊区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创性地提出“三开式”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源,“开门、开发、开放”办学,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使农业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合上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探索出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得利,学校壮大的新途径。

开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保障农民现时利益

  目前,在一些农业院校,他们研究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对农民眼前的利益却关注不多,农业教育还是学院式的教育。因而,作用得不到体现,学校得不到重视。北京农职院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掘自身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推广技术为手段,全方位服务首都郊区经济发展。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服务,给农民致富门路

  学院建立了“北京市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中心”,利用技术和师资以及条件等优势,通过“专家咨询热线”、“科技大篷车”、“技术跟踪服务”、“实用技术培训”以及“与农妇手拉手”等形式,给农民敞开一扇科技门、开辟一条致富路。

  学院组织教师编写《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教材》等实用技术问答手册,出版农村实用技术的VCD光盘等无偿提供给广大农民。几年来累计发放科技资料10万余份,专家科技下乡120多次,科技跟踪定点服务近百户,创纯效益200多万元。

  ——开展有效的致富、就业培训,给农民致富思路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乡一体化必须走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的道路,这就必然有大量的农民要离开土地到非农领域就业,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工程。学院抽调专人组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公室,组织教师编写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系列教材——《农民务工须知100问》;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对区县行政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实施培训;开展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题研究;协助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督导评估等系列工作。

  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重点培训:针对乡()、村干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开展乡()、村干部培训班;针对在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信息补充的要求,举办农业系统业务骨干培训班;结合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经纪人培训,近两年来科技培训达30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专业人员驻乡村指导生产,给农民致富技术

  学院先后选拔10多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或副村长,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给郊区。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技术支持效果很好,一方面学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农村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锻炼了师资,反馈了信息,使教师得到了来自最基层的信息和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使9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技术服务和教学双赢的效果。

开发: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多方开发农村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个动态过程,动植物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模式不断完善、种植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加工手段不断升级。学院积极探索新专业的开发和传统专业的改造,将专业调整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焦点”上,调整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上,形成“提前培养,同步使用”,使教育过程与生产的动态变化密切结合。

  ——专业设置,与郊区产业结构相适应

  针对北京郊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学院将传统低效的种植类专业改造成园林、园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等专业;在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在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城镇建设、装饰装潢、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同时开发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信息管理、会计、金融与保险、物业管理、物流、法律、文秘等专业。针对京郊大力发展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学院开发创办了旅游、饮食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特色专业,使学院从单一农业职业教育向综合职业教育转变,在专业上保证郊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专业基地,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学院不断加大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和科技含量,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成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集散地,使其既有教学行为,又有生产行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以此促进农业科研、教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近年,学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建立的种鸡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祖代种鸡场、父母代种鸡场、饲料厂、孵化场等在内的一条龙产业集团。不仅年产祖代蛋种鸡2万套、父母代蛋种鸡10万套、商品代母雏500万套、父母代母雏100万套,而且年生产饲料的能力达7000吨。目前,在为北京郊区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种鸡场的产品和技术已经辐射到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等10多个省市。在销售产品的同时,种鸡场将先进的技术和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展示和推广农业新产品和实用技术,创造了为农民服务的新形式。

  ——绿色通道,高职人才通往农村

  目前在不少农业院校,教学多还是知识和技术的单系统教学,对农村正在进行的生产关系及组织管理的变革很少涉及。北京农职院开发适应郊区农村基层工作需要的专业,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为新农村培养村长助理。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相应的能力培养计划,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了基层工作和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使高职毕业生能深入郊区直接创业,加快改善郊区农业人才结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院开发了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学院启动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变传统教学中“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进度,允许提前或延后毕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基础素质,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思想。

开放:引入先进农业模式 

保障农业长远发展

  为使新农民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要,积极探索农业教育产、教结合新路子,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将企业纳入办学中来,与企业建立“共生”关系,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学院办学的“双嬴”。

  学院与北京平谷区畜牧服务中心共同创办了北京绿都羊业发展有限公司,集科、农、工、贸于一体,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绿都羊业依托学院畜牧兽医系的技术力量,致力于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已成功探索出舍饲养羊“四阶段饲养”新工艺,实现了胚胎移植、畜禽用空调、羔羊保温、自动饮水、高床分娩、青贮和微贮等工艺的突破,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农村的肉羊品种改良、推广了舍饲配套技术。

  在与企业合作的开放办学中,企业成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得到了学院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支持;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把握住了企业发展的脉搏,使学生培养更有针对性;学生因为学到了新的生产形式、组织管理艺术和更高的科技应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推动了学院办学机制、教学实习、师资培养各环节的改革。

2005529日《中国教育报》)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的体会和启示

■文/ 翟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建院以来,经过艰辛的二次创业,学院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均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成效显著:在校学生总数由不足4000名增加到目前的9500余名;年招生数由不足千人增加到4000名;生源地由本省扩大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各专业第一志愿平均报考率从33%提高到130%;共向社会输送高职毕业生1万余名,年度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开设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由8个增加到目前的42个,其中2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其中1个为教育部精品建设专业)、3个专业为省教育厅教改试点专业。专业设置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材料工程、公共事业、物业管理、工民建筑等七大门类;办学功能由单一学历教育扩展为以学历教育为主,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实用技术开发与科研工作从零起步,发展到已有在研项目30多个,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设备、仪器总值由1200万元增至4000万元。另外,根据学院“十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校园基础设施更新建设计划,截至20046月底,已完成基建投资近一亿元,新建校舍87000平方米;“三产”服务日臻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

    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学校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新局面,主要体会和重要启示有以下几点:

    1、紧扣类型特征,坚持就业导向,按照需求办学。改制建院后,学校坚决不走“本科压缩型”的老路,而是继续坚持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始终瞄准装备制造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就业服务等主要办学要素上均能做到对路适销,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专门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我们立即在原有基础上,加快这些专业领域的改革、改造进程,加大投入力度,迅速形成了较大的招生规模,及时适应了社会需求的新变化。2002年,在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2003年,通过资源优化重组,建成装备先进的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近30台套,建成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实训力量的空前加强,对完成培养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战略任

务形成了有力支撑。

    由于培养质量有保证,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模具等专业报考率均超过了200%,录取分数超出本省高职最低分数线近百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趋势。

    2.明确学校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高职特色。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我院定位为“教学培训型”高校,实施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及培训,构建“精练够用的理论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践训练”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这一定位,我院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采取各种措施,突显高职特色。

   “产教结合、校厂一体”的学校运营模式和“专业实验室、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工厂三级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为高职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和硬件支持。学院现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已建成教学、实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工业技术(实训)中心和55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专业技术实验室。建院以来,学校每年投入相当数额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资金和专业教改试点专项经费,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技术、技能培训能力。学院继续凭借历史形成的以行业为办学后盾的背景优势,高度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及合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努力促进企业成为高职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力,将教学实践环节进一步向企业延伸,并借助企业的文化、人力、技术、设备资源,建立工程环境真实、市场氛围浓厚的技术实训和职业训导平台。现已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西安远东公司、上海达丰电脑等数十家企业联合建立了36个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涵盖装备制造、旅游服务、建筑物业、工商经贸、企业管理、人文社科等专业领域。

    学院注重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选派教师下基层参加实训,提高操作技术和指导能力,并适时把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职称晋升、职务聘任挂钩,激发内在潜力。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由于学院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地致力于教学基础建设,为强化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创造更为优良的“软、硬”条件,所以才能以质量、特色求胜,赢得社会的认可。

    3.整合有效资源,联合社会力量,推进产教结合。为了形成教育与产业联合、学校与企业互动的新机制,我院着眼于学校和社会内外两大资源、两股力量的开发利用,在传承老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辟产教结合的新途径,取得了实效:

    一是整合校内产业、科研力量。改制建院之初,就立即成立了科研产业管理处和高职教育研究所,加强了对产学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工作。

    二是形成结构合理的校办产业、实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新格局,以校办工厂为龙头,以工业技术(实训)中心、各类专业技术实验(实训)室为主体,以专业教师、实习实训指导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产业、科研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校办工厂,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不仅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形成了较强的精密工具磨床系列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2004年生产精密工具磨床系列产品460台,实现产值2700万元,产品占据国内市场近40%,远销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先后成功开发研制出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XYJ—2003数控球笼窗口磨床、XYJ—2010数控万能工具磨床等多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争取到了国家、省、行业的多个研究项目。我院校办工厂现已成为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兼搞产品研究开发的产学研结合的优良基地。

    三是各专业都成立了主要由企业技术、管理专家和学院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并积极开展教学咨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

    四是利用社会资源,努力促进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教育。学院先后与轻工业部西安钟表研究所、广东顺达电脑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了“精密计时仪器设计与制造”、“工业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和特色教育班,并以此为依托,由系部、教研室与用人单位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企业提供部分教师和实验设备、场所及教学软件,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双向互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既为

企业定向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又使专业设置越来越接近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为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和拓宽办学空间积累了宝贵经验。

    4.深化教学改革,搞好各类试点,打造专业品牌。高职学院办出特色的突破口是专业改革。

一是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不断改善专业整体结构。随着办学层次的上升,服务面的扩大,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主动听取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学院以“部、省、院”三级专业教改试点为契机,加大专业改革的专项投入力度,出台相关倾斜政策,全面带动其他专业的改革。目前我院以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材料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为骨干,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框架已经形成,各教改试点专业已经凸现明显优势,在社会上也已产生了较强的品牌效应。

    二是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改革和与其相适应的教材建设工作。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重组教学内容、融合高新技术、整合课程门类、构建课程“模块”,取得明显效果。同时,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技术,逐步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学院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编部、省和各出版单位组织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根据教改需要,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

    三是积极进行各类教学改革试点。其中主要有:合理确定专业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行高职两年制学制改革试点。今年已在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和焊接技术两个专业招收两年制高职学生;在陕西省教育厅的安排和支持下,在电气工程系的相应专业群范围(6个专业)内,启动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出台激励政策,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等等。为了使这些改革取得成效,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改革试点课题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了扎实有力的支持保障措施。

    5.抓好两个重点,加速基础建设,实现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学院保质量、增效益、上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两项基础建设:

    第一个重点项目,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教师是立校之本”的坚定理念,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特殊要求,注重引进富有工程技术实际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并按照“双师型”素质要求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先后从企业和科研院所选调30余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企业聘请生产、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并发挥出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投入较多资金,委托本科院校培养工程硕士,较快实现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目标,目前已取得硕士证书和正在攻读硕士的人数占到教师总数的34%;坚持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外研修,2003年以前已有35名教师完成出国培训任务,2004年又有8名骨干教师在日本冈山大学完成进修,派出两名教师分赴德国和澳大利亚留学;对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究活动,学院态度积极、政策到位、经费保证,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教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目前全院已有91人参加了全国各种学会、协会组织,承担多项科研课题。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得我院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明显的信息优势和观念优势,受益匪浅,并且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理论、观念和思想基础。

    第二个重点项目,是抓好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工作。从2000年起,学院制定并开始实施“十五”事业发展建设规划,把加快基础设施更新建设列为战略重点,一方面上规模、增效益、多投入、少分配,把办学收入的相当部分投入基础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银校合作,融资建校。学院抓住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机遇,先后同中国银行等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1.l亿元的贷款协议,相继建成1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1.2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4万余

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以及1.3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4.5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工程和高规格的标准化田径运动场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引进国际贷款并辅之以自筹资金,主要更新和扩充骨干专业的实训装备,全面改善软硬件条件。三是利用办学收益适度投资,将每年办学收入的20%30%用于发展建设,先后扩建和新建多个机电类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另外,还建成3万平方米的青年教师公寓、双向四车道的校园主干道和全院地热供暖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2002年以来,还自筹数百万元资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即将建成功能齐全的计算机校园网,使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全院教学与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考虑到学校发展的需要和现有办学资源的不足,我们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用租赁、合作办学等各种形式,向校外拓展办学空间。改制建院以来,我们已与数所兄弟院校联合建立了土木工程系和物业管理系,形成了学院一主三副的校区格局,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与职业》200516期)

 

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

联合办学打开就业大门

■文/ 杨占苍

    建校只有5年的石家庄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联合办学,他们不但与用人单位联合,为毕业生打开了就业门路,还与国内外不同层次的学校联合,给学生不断深造创造了众多机会,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新路子。

  与用人单位联合。该校先后与全国30多个大中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培养,派专家、老总到学校任课,接纳该校毕业生就业,资助优秀贫困生完成学业。该校负责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根据企业要求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

  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该校与河北省20多所中专学校、职教中心签订办学协议。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完规定的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后,经考试对口升入该校学习专业课,进行实习、实训,毕业后由该校颁发高职毕业证,此举既满足了许多中职学生求学就业的要求,也有助于用人单位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与高等学校联合。他们与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联合,举办“1+1”和“5年制助学班”。“1+1”即第一年在本校进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后一年在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后由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推荐安排工作;“5年助学班”即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后,即把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往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由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负责教学和培训,学生在就学期间,由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带薪实习的机会,此举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走出了一条新路,据统计,目前该校已有100多名贫困生通过此种方法完成了学业。

  与国外高校联合。他们与德国国际管理与经济学院联合办学,联办三年制大专班和“3+2”本科班,为中外合资企业及引进国外技术的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005628日《中国教育报》)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文/ 夏斐 王茂培

    连日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宾客盈门,国内某大型船舶集团公司带着200个船舶制造类应届毕业生的订单来到该院,但最终不得不遗憾地空手而归,因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早在去年底就有了“婆家”。全国100多位高职教育专家来到该院,对该院的评价是人才培养有特色,校园文化有特色,办学模式有特色。”

  武汉船院为何能吸八方来客?学院党委书记程红兵告诉记者“这些都得益于学院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的不断探索。”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新中国于1950年首创的几所军工院校之一的中南兵工学校,有着浓郁的军工特色,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程红兵说,我们始终坚持教育全体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彰显我们的高职素质特色。”

  46日,“理想放飞西部”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像这样的专题活动在武汉船院可谓一浪接一浪。优秀毕业生、省级劳动模范聂黎军对母校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记忆犹新,这对培养我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素质影响至深。”就这样,武汉船院每年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需要,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低年级开展“生涯设计,点滴做起”专题教育,高年级组织“学会和谐相处”素质拓展训练,毕业年级进行“留真情于母校、献才智给社会”的教育。武汉船院大一新生把计算机课叫做“BUS”课堂,“定时定点、自由上下、终点检票”,是该院在高职中首创的“BUS”教学模式,具体做法为 取消统一排课、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的做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分为5大部分、13个讲座,采用“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循环讲授、多次重复”的方式供学生自主选听。图书馆式的实验实训管理模式,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创造适宜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也有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武汉船院院长刘民钢教授说:用人单位最看重船院的毕业生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能够立即上岗。该院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条例,在学生中建立科研立项制度、导师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创设学生科技社团专用活动室、学生科技活动实验室等,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中去,武汉船院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2005619日《光明日报》)

 

国外职业教育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

■文/ 窦现金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面向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加工系统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产业和劳动组织形式,对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传统的经验知识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职业岗位变化。职业的变化趋势向着复合化、综合化的方向进展,职业的数量日趋减少,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农业和林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进一步萎缩,在第二产业类职业中,几乎每个领域都在缩减劳动岗位,情况最严重的是钢铁、机器和机动车制造领域、化学和石油处理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光学仪器、手表、玩具和运动器械、皮革、纺织工业及服装加工业等行业;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这种劳动者从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接受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强占劳动者素质的制高点。综观各国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做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也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991年,美国实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和地方职业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其中9.4亿用于贫困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美国工商界每年有440亿美元进行岗位培训。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融合法案”,倡导“以工作求自立”的理念,注重就业和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适应新经济特点的技术和技能。

    目前,每年用于就业培训计划的政府拨款达60亿美元,支持220万人免费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2001年,美国劳工部提出了“21世纪劳动力计划”,通过提出的口号“未来的劳动岗位是你父母无法知道的”来指导新生劳动力的教育和就业。该计划预测,未来十年,美国劳动大军将扩大15%以上,人数将增加2200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新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各种相关的专门培训或在岗培训,大约占总就业岗位的70%以上。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增长减缓,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下,上百万的青年人在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没有得到资格认定的情况下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也很少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振兴英国的经济,提高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开始尝试建立一套通用、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比较灵活、连  贯、并广泛被行业所接受的、具有完备的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2002年,英国未进入大学学习的85%19岁年轻人达到具有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61%21岁年轻人达到具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现有的50%的劳动力达到具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28%的劳动力达到具有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作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使德国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德国学生在实训中,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身份出现,不搞见习、参观,而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工作中,他们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由于严格的岗前岗后技能和职业道德训练,德国产品的质量誉满全球。

    二、用法律来确保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施贯彻

    不少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包括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培训机构与人员资格的规定;对实施培训条例的监督和考试;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研究的规定等。《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之后该国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津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由科教部、经济部等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条例。此外,匈牙利《职业培训法》(1993),挪威《职业培训法》(1980),芬兰《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法》(1991)和《学徒制培训法》(1992),丹麦《职业教育培训法》(1999)。各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学校和办学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一般不干预办学过程。对学校和办学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工作,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三、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类别沟通衔接

    各国普遍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变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为职教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长期以来,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级资格,获得高级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但获得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的学生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因而英国采取措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地位,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另外,英国还正在考虑实施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的融合了普教和职教的单元制综合课。70年代以前,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一条死胡同,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法国设立了一种新的学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了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

    四、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实施的三重负责制。据悉,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系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据有关资料介绍,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培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由若干个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培训,也有一些地方当局参加的,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车间也用于跨企业的培训。跨企业培训在各职业领域中的分布很广,而且占有一定的比重。

    五、注重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的结合、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据介绍,进门难、要求严、待遇高是他们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特点。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的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50%)。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经过两次国家合格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每周课时25小时左右,知识更新时间不少于4小时;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年收入为510万马克。

    德国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制订周密的教学(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二是强调学用结合,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让学员德、智、体全面发展,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由企业义务完成,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培训方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要实现以上要求,各个企业事先都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按计划严格执行。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及生产工人的,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学用结合上下工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期)

 

强化产学合作

——日本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文/ 李德方

    传统的日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有向教育部门提供资金的、有企业独立创办职业学校的,等等。在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后,日本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社会经济困境中徘徊,为了尽快摆脱这一局面,日本政府从经济结构、金融体制、社会保障、教育和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这种背景下,积极鼓励企业进一步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立法等途径强化产业界、教育界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即“产学”合作,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拟对日本产学合作的历史作简单介绍,对强化产学合作的背景、措施作适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们的若干启示。

    一、日本产学合作的历史回顾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面临新技术开发的迫切需要,产业界开始积极倡导并探讨实行产学合作。从形式上看,开始阶段主要是松散的结合:企业给大学提供一定的研究资金(或捐赠奖学金),大学作为回报,则向企业提供有关研究方面的情报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为企业招录毕业生提供一些便利。从政策层面上看,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会议于19569月提出“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57年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发表了“关于振兴科学技术教育的意见”,1960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公布“关于产学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同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中正式提出:对于教育训练来说,今后更重要的是推进产学合作并使其成为一种确定体制。

    二、强化产学合作的背景分析

    以情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背景的世界规模竞争市场的出现,对企业而言,能够具备迅速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产业界必须从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或相关企业之间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转为依靠包括大学在内的外部力量来共同进行。另外,出于竞争的考虑,企业希望从独创的基础研究到实现产品化的过程越短越好。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迫切需要从单纯接纳人才的“容器”转变成和大学共同从事先进科技创新的紧密伙伴。

    作为大学来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如何培养满足产业界需要的、具有独创性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是当今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同时,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产业技术的进步,继续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与此相适应的大学教育必不可少,再加上在知识社会到来的今天,如何确保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为此,通过对科技研发的有效率的投资、对研究成果的运用、创业的支持、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强化已逐渐为各国所推崇。在此当中,作为担负知识源泉的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对大学研究成果进行灵活而有效地转化运用,从而实施产学合作就成为普遍期待。

    三、强化产学合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立法

法律具有强制性,依据法律有利于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强化产学合作的实施,日本相继出台了《大学等技术转化促进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又称TLO法)(19988月)、《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10月)、《产业技术力量强化法》(2004月)和《国立大学法人法》(20037月)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大学等技术转化促进法》对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如何尽快地向企业转化,通过转化使新领域的开发、产业技术的提高和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更具活性,进而促使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健全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提高作出了详尽的规定。过去,由政府提供研究资金所进行的开发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归国家所有,为了使经营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生产的扩大提高,借鉴美国经验,政府适时制定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从而使这一部分国有知识产权还归企业成为可能。同时,作为特别措施,对经营者为了事业再建、经营资源的再活用从而使企业活力再生提供必要支援。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的激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中,为了构筑促进新事业、  新市场的创建为目的的技术开发体制,由《产业技术力量强化法》对大学及大学教师实行了专利费减免、鼓励到民间企业兼职以及提供资金援助等措施。而被称作自1886年东京帝国大学成立110余年以来第一次改变国立大学设置形态的《国立大学法人法》的出台,将使迄今的国立大学的运营  方式发生超出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所拥有的自主权和活力,也为产学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打下了基础。

2.建立机构

作为和产业界联系的窗口,各学校与研究机关纷纷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日本各大学除了原有的“总务课”、“研究合作课”等机构从事产学合作相关的事务外,从昭和62年(1987年)开始到平成15年(2003年),各地还建立了60多个“地域共同研究中心”,作为从事产学合作的专门机构,开展技术研讨、技术咨询与研究情报交换等相关工作,同时相应地配置了专业人员。为了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依据《大学等技术转化促进法》,各大学纷纷开始筹建技术转移机构(TLO),作为产学双方的桥梁与纽带,从事大学知识产权的管理运营等工作,截止20044月,全国已建有37个这样的机构。

四、强化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

    1.共同研究

 这种形式是指企业的研究者与大学的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针对共同的课题展开研究。2003年国立大学与民间企业共同研究课题为 8023个,是历史上最多的,比 2002年增加18.6%,加上公立、私立大学总计9255个,如表1、表2所示。

1  2003年共同研究课题情况

       课题情况

学校类别

课题数

经费(单位:亿日元)

   国立大学

8023

176

   私立大学

850

32

   公立大学

382

8

     合计

9255

216

2   5年国立大学等共同研究课题状况的变化

     课题情况

年份

课题数

经费(单位:

亿日元)

    1999

3129

65

    2000

4029

94

    2001

5264

112

    2002

6767

158

    2003

8023

176

从研究领域来看,以生活科学、情报通讯、环境、纳米材料四个重点领域以及制造技术领域为中心,特别是生活科学领域近两年得到倍增,占全体的26.6%

2.委托研究

产学合作的另一形式是大学等研究机构接受企业的委托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2003年,国、公、私立大学累计接受委托研究数为13786件,数量超过共同研究,研究经费859亿日元,均为历史最高。其中国立大学 6986件,经费610亿。近5年国立大学委托研究情况如表3所示。

3   5年国立大学等委托研究状况的变化

     课题情况

年份

课题数

经费(单位:亿日元)

1999

5898

454

2000

6368

509

2001

5701

351

2002

6584

407

2003

6986

610

3.人员交流

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双方人员交流来进行既是日本产学合作的传统形式,又具有新的变化。在最初的合作中,企业往往通过资助大学的部分研究者,双方人员可以共同参加学术会议等,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企业与大学人员的互动以及信息的流通。新形势下的产学合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对促进双方人员交流的力度大大增强:大学人员可以兼任企业的相关职位,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供意见;企业人员可以受聘于大学,担负某一课程的讲学或实验实习的指导;双方人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某一具体问题平等地展开讨论等。

除了以上的主要形式以外,还有产学双方共同参与政府的研发计划、建立研发联盟等方式进行合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期)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

聘任兼职教师的国际比较

■文/ 彭红玉

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方面,极为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规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聘任制度中的市场因素,主要体现在兼职教师的数量大量增加。本文就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情况进行一个国际比较,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有所借鉴。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数量情况

1.美国

近年来,兼职教师日益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作为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体机构的两年制社区学院是兼职教师最集中的地方。从下表可以看出,在社区学院中兼职教师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美国两年制学院专兼职教师比例(1953-1997

 

1953

1958

1968

1974

1980

1987

1997

专职教师

52%

60%

66%

50%

44%

37%

35.4%

兼职教师

48%

40%

34%

50%

56%

63%

64.6%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中,自1974年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1987年达到了63%1997年达到了64.6%

2.德国

在德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类型。聘任兼职教师在这两类院校中很普遍,有些学校,兼职教师数比专职教师数多。如柏林应用科学大学,专职教师300人,兼职教师有500余人。德国职业学院1992年统计,专职教师245人,承担了18.7%的教学量,兼职教师高达5000人,承担了81.3%的教学量。又如斯图加特职业学院,专职教师80人,而兼职教师1600人,承担了60%以上的教学任务。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 TAFE),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1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按标准大量选聘、培养兼职职业教育师资。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兼职职业教育师资群体。到1994年,澳大利亚共有专任职业教育师资1.8万人,兼职职业教育师资3.2万人。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的师资队伍共有300多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是11。南悉尼学院有专职教师644人,兼职教师1797人。

4.法国、英国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有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大学和大学技术学院,强调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英国的职业教育主体是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机构中的大多数人员(约近2/3)是直接从技术岗位上招聘而来的。他们都有适用于本行业的某种专业和技术资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多数担任职教院校的部分时间制兼职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63%

5.日本

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数占日本高等院校总数的86.3%,在校生总数占日本大学生总人数的34.5%。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三类。据统计,日本的本科大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0.75;而短期大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7

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任兼职教师的基本特征

1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科学

澳大利亚被招聘录用的专业技术兼职人员,一边在TAFE学院从教,一边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如悉尼理工学院在聘用教师时,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兼职教师要求补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文化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学毕业,且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教育理论;实践教学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所有教师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考试。法国和英国对从企业聘请的兼职人员要求具有本行业的某种专业和技术资格,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兼职教师的来源一部分来自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绝大部分来自企业界

德国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绝大多数来自企业,如德国职业学院的兼职人员多为高等专科学校或普通大学的教师和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澳大利亚通过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按标准大量选聘、培养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从社会、企业部门中聘请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国兼职教师主要从业务水平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矿企业管理专家中选聘,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师则由综合大学的教师兼任。英国兼职教师是直接技术岗位上招聘而来的。日本许多职业技术高校都争相聘请国立大学的在职或退休的教师到自己学校兼课。

3.兼职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也有的从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德国职业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80%,主要承担专业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法国高职院校从综合大学聘请兼职教师从事基础理论课教学,从企业界、经济界聘请的兼职教师则从事专业课的教学。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性、职业性强以及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日本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则既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从事科研工作。

4.对兼职教师考核严格、管理制度化

美国社区学院对兼职教师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社区学院院长在1年中有9个月的时间在搞教师考核。澳大利对兼职教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加强管理,如采取特殊的工资制度,职工定编定员工作与年度经费挂钩,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并严格执行,明确规定教师的招聘、辞呈或辞退的标准等。

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聘请兼职教师的意义

1.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在美国,高校的同样工作量如果由专职教师完成,学校需要支付的费用是3.54.0万美元,如果换成兼职教师来完成,学校只需要支付1.5万美元;在社区学院中,在同等教学量的前提下,一名兼职教师的支出费用仅为一名专职教师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澳大利亚高职院校由于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杂、师资不断增加,采用了教师雇佣制,扩大兼职教师和半日制教师的比例,以减轻人员开支的负担。另外,兼职教师的聘任、解雇程序简单,而且在办学规模和教学计划调整时,可及时调整外聘教师,不致造成学校教师的过剩或不足,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院活力

在美国,大量聘请兼职教师是其遵循市场原则经营大学的佐证,聘请兼职教师,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教师潜力。在日本,高等院校都允许教师到外校去兼课,他们认为本校教师到外校兼课的越多越说明本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因此,许多职业技术院校都争相聘请国立大学的在职或退休的教师到自己学校兼课,既壮大了本校教师队伍,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又增强了本校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高中毕业生前来报考。

3.弥补师资不足,提高整体水平

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经济领域内职业与技术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储备充足够用的师资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因专业转换所导致的专业教师的不足。德国职业学院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专家、资深技术员等,以解决现有师资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而成为兼职职业教育师资,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另外,专任职业教育教师和兼职职业教育教师因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4.理论联系实际,保证教育质量

发达国家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等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外,绝大部分来自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不仅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及师傅证书,并有相当长的企业工作经历,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来自企业第一线的教师往往最受学生欢迎。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多数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兼职人员担任,以保证教学质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期)

 

评估工作参考

与评估专家“亲密接触”

■文/ 杨晨光

   日前,教育部对河海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评估,记者全程跟同评估专家组,在6天的时间里与专家“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评估的氛围,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灵活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

  临行前,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长沈志刚对记者说:“本次评估虽然只是针对一所学校的个案,但很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该校的发展特点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共性的体现,同时该校是两地三校区,多校区的管理也是目前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每位评估专家都要拟出自己准备采用的考察方式,比如听课、座谈、走访或者调阅资料等。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特别指出,抽查毕业设计要注意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尤其是同一位导师指导的几届学生,看论文选题是否更新,总之要分门别类,广泛采样。

  专家组严格按照评估的指标体系,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和办学特色入手,对被评学校逐条考察。学校会安排一段专门时间带领专家们参观,把学科亮点和特色优势展现在专家面前,专家随后会再走访自己感兴趣的部门,深入细致地观察检验各项措施对本科教学的支撑与促进。

“不扰民”为原则 体现随机性

  众多专家都表示,不少高校在评建工作中,年年、月月有重点,有措施,步步深入,所以,当专家进校时,能够做到心不慌,手不乱,如果搞应试评估,甚至弄虚作假,是逃不过专家们的眼睛的。

  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提出明确要求,以“不扰民”为原则,听课充分发挥随机性,同时有针对性,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这样才能观察到自然的状况,捕捉的信息才真实。

  记者跟着李延保听了一堂“科技文献阅读课”,“课程”是评估指标体系19个二级指标中的一个,能够反映教学的基本情况。听完课,谈及对这门课的感受,李延保说:“听这门课考察的是主讲教师能否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角度入手,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并采用实物展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同时检验教师本身在查阅信息、文献检索方面的功底,我的体会是这门课程的讲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专家组成员、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潘世墨还利用早上吃饭前的一段时间,独自一人在河海大学的校园里转了一圈,事后他告诉记者,看校园我感兴趣的是文化气息,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学习氛围,盖漂亮的大楼很容易,但绿色的环境、树木成阴、和谐的人文氛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这种文化积淀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点面结合 专家视角多样

  在信息中心,专家们关注的是网上选课如何进行,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开放程度怎样。在水力学实验室,听完介绍,看完演示,专家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鸣指出,观察实验室的运作可以感受学校在本科教学实验的操作上下的工夫,学校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性思维方面多作尝试,在实验室条件、设备和管理制度上配合学生,使他们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实践。

  在江宁校区,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务处长陈永灿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长刘晓君按照学号随机抽取了23名大二学生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双方交流的话题从实验室的分组、学生转专业的选择、宿舍的管理制度到对学校建设的期望,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对实验室老师的责任心、课程安排、社团活动、食堂伙食等诸多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13名专家在这段时间里,审阅了河海大学的自评报告及有关资料,共走访了该校校本部、常州校区和江宁校区21个教学院、系和8个职能部门,考察了18个公共教学设施、实验室和学生综合设施,召开了16个各类人员专题座谈会,旁听了40节课,抽查了2240份试卷和808份毕业论文,随机对300名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还随机抽样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早操、晚自习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情况。

  正如李延保所说,只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都高度重视评估和提高质量工作,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5617日《中国教育报》)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农业经济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陈永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44~48

我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研究/ 陈锡文 韩俊  赵阳//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5.8~10

新阶段“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创新/ 尹成杰//中国农村经济(京),2005.5.4~1039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强我国农业保护的若干思考/ 倪洪兴//中国农村经济(京),2005.5.54~58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白永秀  马小勇//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49~53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缺陷及其改革/ 周飞  倪绍祥//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60~64

论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问题/ 赵明勋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74~79

中国水果果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 李辉  张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83~86

减轻、规范、稳定、深化: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评析/ 吴仲斌//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107~114

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周批改//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115~118

解读中国农信社存续/ 乌东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127~130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及启示/ 朱行  李全根//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159~161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启示/ 高志辉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5.5.162~165

 

      经济管理

见证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纪念《经济研究》创刊50周年笔谈/ 刘伟  樊纲朱玲   谢平  张维迎  刘世锦//经济研究(京),2005.5.4~1316

中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林汉川  管鸿禧//中国社会科学(京),2005.3.48~58

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赵彦云  张明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5.23~30

施工合同风险及防范对策/ 武士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5.48~49

西方税收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郭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5.63~68

外商投资在京发展趋势分析/ 朱恒//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5.56~58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产业选择/ 欧阳峣//管理科学(京),2005.6.22~23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 左铁镛//中国城市经济(京),2005.5.8~13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刘兴利//中国城市经济(京),2005.5.14~15

三大都市经济圈制度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陶一桃//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京),2005.5.38~44

关于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张乃剑//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京),2005.5.45~48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油气战略的选择/ 李京文//中国经贸导刊(京),2005.11.7~9

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调控模式转变/ 罗云毅// 中国经贸导刊(京),2005.11.17~18

项目外包:招徕企业关注的一个庞大市场/ 张锐//管理科学(京),2005.6.24~26

 

      市场营销

创维集团的兼职销售人员管理/ 贺丽娜//市场营销案例—实战营销(京),2005.5.36~38

中青旅的网络营销/ 苏真//市场营销案例—实战营销(京),2005.5.42~46

图书营销渠道的管理与整合/ 尹强 //市场营销案例—实战营销(京),2005.5.47~49

促销品在营销活动中的应用/ 任锡源//市场营销案例—实战营销(京),2005.5.50~52

可口可乐成功的渠道运作/ 谭长春//市场营销案例—实战营销(京),2005.5.32~35

《孙子兵法》与西方营销战略管理/ 郑浩昊  罗丽娜//市场营销(京),2005.6.17~18

网易、搜狐与新浪的营销对抗研究/ 曹洲涛  杨灵//市场营销(京),2005.6.19~21

中小民营企业营销的十大误区/ 韩亮//市场营销(京),2005.6.22~23

弱势企业的强势营销/ 肖阳//市场营销(京),2005.6.24~26

 

      国际贸易

全球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黄季焜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10~16

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系分析/ 马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63~66

WTO与中国区域间地方贸易保护壁垒/ 李杰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67~73

WTO各种保障措施的对比分析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孙赫  朱钟棣//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74~78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的制度培育/ 唐海燕胡立法//国际贸易问题(京),2005.6.9~13

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形式——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受阻的技术壁垒分析/ 周锦秀  孙东升//国际贸易(京),2005.5.16~19

实行新型贸易双赢——中美贸易的驱动与约束因素探究/ 李权//国际贸易(京),2005.5.20~23

我国现行对外贸易政策导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刘渝琳  甘梅霞//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48~50

中国外贸增长分析与相关政策讨论/ 裴长洪//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51~58

构筑全面、系统、有效的外贸调查与外贸救济制度/ 周汉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5.5.28~33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李立威//农业网络信息(京),2005.5.27~29

中国电子商务如何进补?/ 望俊成//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6.20~21

Google的崛起耐人寻味/ 王鹭//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6.42~43

中商网普及电子商务落“地”开花/ 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6.6~11

C2C的政策漏洞/ 海子//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6.15

网络营销在中国/ 陶海青//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6.16~17

电子标签,何时成为条形码的“终结者”?/ 张素娟//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6.18~20

掌上通:引领虚拟支付潮流/ 刘萍//电子商务(京),2005.5.71~73

网格:巨头们的新战略/ 白丽//电子商务(京),2005.5.82~83

“全数字”电子商务的力量/ 郑伟涛//中国电子商务(京),2005.6.62~65

收费邮箱该如何定位市场?/ 黄漫宇//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6.44

企业实时通信风云涌/ 李萌//电子商务世界(京),2005.5.48~49

如何构建安全的电子商务网站/ 李栋//计算机安全(京),2005.6.30~33

电子商务在涉外企业网上贸易中的应用/ 刘苏醒  李瑛  韩焱//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6.13~15

密码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齐传兵//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6.61~62

 

金融证券保险

我国金融业总体风险状况分析和对策/ 李德//宏观经济研究(京),2005.5.11~16

银行激励相容监管的机制设计/ 鲁志勇于良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5.20~22

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竞争战略分析/ 汪叔夜//金融与保险(京),2005.5.74~80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国际经验和启示/ 许文彬//金融与保险(京),2005.5.81~85

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 张曙光//经济研究(京),2005.5.17~30

资产证券化监管:巴塞尔委员会的经验和启示/ 洪艳蓉//金融与保险(京),2005.5.15~22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滞后性的利益集团因素/ 纪玉山  张跃文//金融与保险(京),2005.5.42~46

从经营模式视角看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发展/ 肖瑞婷  张荣刚//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6.17~19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空间结构分析/ 蒋俊鹏  郭沛//中国农村观察(京),2005.2.9~12

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的制度分析/ 胡士华//金融与保险(京),2005.5.62~67

是否需要另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叶志钧  彭勇//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6.64~66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观点综述/ 张元红//中国经贸导刊(京),2005.11.19~20

企业债券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沈伟基 蔡如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5.5.31~35

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童盼陆正飞//经济研究(京),2005.5.75~84126

中国期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季文茹//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5.5.33~35

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保险监管比较分析及启示/ 史忠良  孟浩//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5.5.25~28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马素玲//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5.6.71~73

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 王凤山 王永文//金融与保险(京),2005.5.115~118

论入世“后过渡期”中国保险业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利用/ 王雅婷//经济师(太原),2005.6.24~2527

 

      财务与会计

现代信息技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杨周南  //会计研究(京),2005.5.66~70

谈反倾销对管理会计的挑战/ 袁磊//财务与会计(京),2005.6.28~30

会计政务管理信息化探索/ 毛华扬 //财务与会计(京),2005.6.54~55

与公司网上财务报告相关的审计问题探讨/ 耿建新  杨鹤//财务与会计(京),2005.6.56~58

2004年我国会计改革的回顾及2005年改革的任务/ 刘玉廷//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5.6.6~8

当前网络会计亟待解决问题的思考/ 吕学典/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5.6.717277

美国对“存货成本”会计准则的修正及启示/ 应唯  李勇//财务与会计(京),2005.6.61~63

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刘维//财务与会计(京),2005.6.48

 

      法学

《反分裂国家法》的宪政基础/ 姜明安//法学杂志(京),2005.3.7~8

《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 王全兴  侯玲玲//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4~12

统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探讨/ 王红玲//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13~17

论循环经济立法/ 蔡守秋//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18~26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 周珂  迟冠郡//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27~33

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 孙佑海//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34~41

防治虚假广告的几个法律问题/ 杜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59~62

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对现行设计方案的质疑/ 张炳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63~73

2004年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史际春//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5.6.77~83

中国保险法律的修改与完善/ 赵中孚  刑海宝   陈小云//法学杂志(京),2005.3.42~45

我国金融税制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 孙美兰//法学杂志(京),2005.3.59~61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几点建议/ 宋槿篱 李玮//法学杂志(京),2005.3.62~64

论物权变动的便捷与安全原则——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相关规定/ 李建华  许中缘//民商法学(京),2005.6.3~7

物权法体系结构探讨/ 常鹏翱//法学杂志(京),2005.3.17~20

居住权的源流及立法借鉴意义/ 刘阅春//民商法学(京),2005.6.8~14

中国合伙立法之现状与改革——以商事合伙为中心/ 尹中安//民商法学(京),2005.6.15~20

知识产权与法律冲突/ 冯术杰//民商法学(京),2005.6.43~46

2004年民商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姚辉等//民商法学(京),2005.6.104~109

“发展法学”与法学的发展——兼论经济法理论中的发展观/ 张守文//法学杂志(京),2005.3.2~6

WTO视野下我国民事判例制度的构建/ 郑显华  肖德芳  李照彬//法学杂志(京),2005.3.132~134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沐着春风成长——2004中国职业技能鉴定扫描/陈李翔   王晓君//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17~19

论高职教育“错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沈洁//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29~33

从两个《评估方案》看高职高专并题的不科学性/ 管德明//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34~36

从社会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 刘春生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37~40

职业院校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季堪楼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17.21~22

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孟令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17.23~2427

高职教师满意度调查/ 张晓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17.28~30

东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经验/ 李祖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17.45~46

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两岸的合作/ 谭以德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46~48

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 王文槿  //职业技术教育(京),2005.3.49~52

 

计算机科学

内容安全威胁及过滤技术/ 史艾武//计算机安全(京),2005.6.7~10

基于安全内核的信息安全工具包体系结构设计/ 王建军//计算机安全(京),2005.6.11~13

防信息泄漏技术/ 陆军//计算机安全(京),2005.6.14~16

OpenSSL程序设计/ 袁素春  王育民李纲//计算机安全(京),2005.6.17~18

应用VC++的网格安全监测系统/寇海洲//计算机安全(京),2005.6.23~24

基于UNIX系统的计算机取证研究/ 曹辉//计算机安全(京),2005.6.25~26

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研究/ 王毅彦//计算机安全(京),2005.6.27~2937

基于多因素的网络身份认证/ 王同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6.100~103

基于CSCL的多媒体学习系统/ 仇芒先//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6.10~1325

一个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示的专家系统及其实现/ 刘丽霞  王新军//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6.14~1621

虚拟漫游系统中纹理的纠正与映射/ 邱建雄  刘征海  肖基毅//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6.22~25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服务器/ 周晓林 魏茂珍  丁霞//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5.6.59~60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编码标准化探讨/ 汤晶   陈家训//微型机与应用(京),2005.6.4~613

基于Agent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 刘怀亮   高鹰//微型机与应用(京),2005.6.44~46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的构建与管理/ 孟莉//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京),2005.6.36~38

DSA数字签名技术在公文交换中的应用与设计/ 赵小明  章美仁//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6.14~15144

数据库应用系统操作权限的动态分配/ 李鹏  岳国英  颜翠英//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5.6.27~28141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邓小平自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解放军出版社,2005.1

 

中国国策报告.2005.从“十一五”核心问题看中国未来走向

连玉明     武建忠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中国国情报告.2005.从十八次集体学习看中央领导在关注什么

连玉明    武建忠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NO.2

陈佳贵   王延中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申论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组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4.11重印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式基础知识(最新版)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写组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4.11重印

 

世界500强面试实录:世界500强通用选人标准与在华实践真实记录

杨毅宏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

吴岩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

陈解放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

高林    鲍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重印

 

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何向荣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重印

 

新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

王黎萤          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1

 

市场营销实训

罗农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

 

营销管理创新研究

权锡鉴     周荣森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

                                                                                                                                                                                                                                                                                                                                                                                                                                                                         

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

邱东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

 

中国产业前景报告.2005

曹建海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国际企业管理

李平生      王春利    编著

工商出版社,1997.9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新编

国有企业改制法律法规编辑委员会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1

 

   WTO与中国金融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

钟鸣          编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1重印

 

国际贸易学(2版)

李小北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0

国际货物贸易实务

刘静华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

 

商务谈判技术

陈向军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

   

新会计制度下的税务处理

付广军    张彩双        编著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2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法规汇编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上市公司会计

余国杰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9

 

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赵凯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2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与监督研究

罗剑朝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研究

赵元凤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2

 

农产品市场准入指南

张国华        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1

 

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闫永夫         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农业保险交流与考察

李军      (美)段志煌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

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其方案研究课题组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

 

企业信息化与现代电子商务

余江军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通信网:基本概念与主体结构

(美)Alberto  Leon-Garcia

      Indra    Widjaja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6

 

个人服务器架设实例精选

鸣涧工作室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8

 

JSP+Oracle组建动态网站实例精讲

龙马工作室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重印

 

Dreamweaver  MX 2004基础与实例精讲

周洪政      温谦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重印

 

多媒体制作案例教程

洪小达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

 

网页制作案例教程

沈大林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2

 

Java面向程序设计.第2版

(美)Ralph  Morelli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9

 

Visual  Basic 6.0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

黄明    梁旭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  2004标准教程

高林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4.8

 

Macromedia  Flash MX  2004标准教程

高林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4.8